4 12月 2019
搜索英如镝,最火的十个词条里,只有一个和他的“本职”冰球有关。练了十多年冰球、每天泡在冰场,打进KHL中国本土球员的第一粒进球,国家队的主力…这些汗水注来的标签,仍然没有他的家庭甚至是父辈的八卦,更吸人眼球。
英达之子英如镝:“弃文从武”的星二代 为国征战重伤感人
京郊,新建不久的冰场。父亲英达开着车从片场拉来一个巨大的鼓,两三个人一起才费劲地抱到了看台撂下。英达挥舞着鼓槌儿,领着一大帮观众,合着鼓点,练起口号。在这里,儿子英如镝才是主角。
有人说,因为父亲的缘故,英如镝从拿起球杆开始就是中国“最有名”的冰球运动员。可18岁就签下职业合同,手握高额的年薪,实现经济独立的英如镝说,“幸亏我练了冰球,这意味着我沾不到他们的光,在场上,可没人因为你爸是英达就让你三分。”
搬家数十次、父亲停工多年,“零起点”培养一个冰球运动员有多费钱?
父亲英达,是他永远无法甩掉的标签。不可否认,在英如镝刚开始学冰球那会儿,这还是项“烧钱”的小众运动。
“全北京市内找不到卖冰鞋的,也没有卖冰球护具和装备的。冰场就那么几块,打冰球的孩子还要专门隔开。”一般家庭的收入,连基本的装备、场地费、课时费都供不起。
几个“冰爸”撮合着搞起了第一届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,一共就4个队,观众只有各家家长,当场媒体都是冲着“英达老师”的面子去采访的。
英如镝在微博分享过一张小时候练球的照片,父亲英达蹲在地上细心地给他系鞋带,他调皮地写道:“这个孩子是谁我不知道,但是给他系鞋带儿的跟班是英达。”
英如镝从不排斥在提问里提到父亲,他给父亲英达的定位是——一个普通的疯狂家长,我的疯狂粉丝。
英如镝的冰球之路上,英达扮演的角色包括家长、厨师、司机、助理,当然还有最关键的,出钱。英如镝说,“打到9岁,国内没球打,只能出国找更高水平的。那个时候只有我妈跟着我在美国,后来妹妹也来了美国练球,我爸一个人留在中国守家。”为了练球,一家人搬迁数十次,英达有几年没有拍戏,专心陪在儿子身边。
冰球这项男人的运动给了英如镝很多实打实的变化,“冰球改变了我的生活、性格,我可以很勇敢地面对伤病、挫折。你看,我现在这么高、这么壮,如果不打冰球,我也不会有今天这种身材。”更重要的,作为演艺世家里走出的运动员,他不用被说是“沾了父亲的光”,“冰球意味着我没靠爸爸的身份出名。当冰球运动员是我自己闯出的一条道。”
同时他也知道,想要彻底在这条道上达到父亲在演艺界的光芒,并非易事。“开始打球的时候,新闻都会写,英达儿子表现怎样怎样。我理解他们这么写,说明本身我的名字所带来的吸引力还不够多,我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,如果有一天我足够有名了,就不会这样叫了。”
“我现在反而觉得我父亲会被我的工作、标签影响了,几天不看球他也会觉得不舒服。”英如镝说。
英家的两次“冒险”:放弃钢琴和放弃大学
在北京长大的英如镝有很多从小玩到大的朋友,读书、上学、实习、毕业,在这些同龄人看来,英如镝选择了一条很不一样的路,“他和我们都不一样,很酷,做自己喜欢的。”
英如镝“冒险”的选择,大概有两次,一次是放弃钢琴选择更苦、更“危险”的冰球。一次是放弃读书、上大学,当职业运动员。
三岁生日那天,英达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。为了给小如镝庆生表演了一段钢琴,当时如镝就觉得钢琴好玩,开始学琴。四五岁的时候,他就已经开始在北京市的各级比赛里获奖了,直到9岁出国打球,他只能放弃了继续学琴。
现在,英如镝的家里,钢琴还被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上,休赛期没事儿的时候,还会练上几曲儿。而书房里,也挂满了各级的钢琴奖状。
一个文艺之家,就这么破天荒地决定培养一个运动员。
同一年,三岁的英如镝跟妈妈在北京国贸逛街,看见了商场里的冰场,就想学滑冰,一上冰老师就夸他“比别的孩子更敢滑”。
“从小到大,我有过很多爱好,但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冰球。在我9岁那年,一手摆着钢琴,一手摆着冰球,我是不可能选择钢琴的。”
2016年,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成立,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职业冰球俱乐部。这也让英如镝放弃了本来在北美大学校队,一边读书一边打球的计划。
父亲英达和母亲梁欢都是北大毕业,放弃读书这个决定,一家人商量了很久。“他们认为学历跟学问不是一码事,我也相信只要是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去学。但回家打球的机会,好像天上掉一馅饼,你不可能不捡的,当时真的机会太好了!”英如镝回忆。
当同龄人在朋友圈晒校园、毕业照时,英如镝有时也会感觉落寞。“经常听人说大学是一个人最美好的经历,什么宿舍情谊、校园恋爱,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空白的,有时候会感觉孤独。”
所谓冒险,总是伴着放弃、付出。
18岁实现经济独立,“钱都攒了下来,将来想读摄影系”
英如镝的爷爷英若诚是翻译家。说来也巧,小时候如镝赚的第一笔钱也是当翻译,当时给来访的冰球训练营客串翻译,赚了200元“外快”。他把钱裱到了相框里,挂在了书房的墙上。
18岁签约俱乐部后,英如镝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,不再张口管父母要钱了。身边的同龄人里,办到这一点的,他还是第一个。
但第一年打职业的钱,他大部分都存了下来,“万一有一天我受伤了,打不了球,我要为自己留一条路。”英如镝说,“钱我想存着,以后有机会上大学,现在读书也挺贵的,不想再花父母钱了。现在我想学摄影,也许我之后我会想学其他的东西。”
这份高额合同背后,同样蕴藏着风险。第一个职业赛季,他的记忆只有“丢脸”二字。
“刚来KHL的时候,季前赛训练营的时候,我还没成年,17岁。对于那么一个孩子来说,那个环境不光是陌生,是很可怕。上场滑了两下,就被对手撞翻了。这个机会对我来说,千载难逢,但我一点没有感觉到如鱼得水,反而有种小鱼被冲上了岸,死命挣扎的感觉,”英如镝说,“没别的办法,只能一天天练,只能大家都下冰之后,自己多打会儿。”
“不上场的时候,你坐在下面,心里很失落,因为看到别的球员上场、下场,他们身上的汗水和那种激动、紧张,觉得自己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。”他曾在采访里回忆。
2016/17赛季,他为昆仑鸿星共出赛25场,场均时间仅为2分41秒,得0分。
对于一个刚成年的孩子,更“残酷”的画面是,当队友们回到更衣室复盘比赛细节时,英如镝要被推到媒体镜头前,接受采访,回答着很多他并没参与过的比赛细节。“这让我说点啥啊?”开机前,他有时会调侃自己,带着无奈。
脸上带着四根钢钉,更迅猛地滑向2022
练习冰球这么多年,英如镝断过手腕、胳膊骨折一次,脑震荡两次,耳朵被对方射门打得粉碎性骨折,再加上一些关节疼痛等的小伤,但最严重的一次还是在世锦赛期间,因为遭到对手的恶意肘击,面颧骨骨折,脸上注进了四根钢钉。
手术结束,脸上绑着绷带,鼻子里插着管,他却还带着微笑地给自己来了张自拍。“开始恢复夏天训练的时候,就慢慢忘记了伤,忘记自己脸上还有四个钉子。现在我打球可能比以前还猛了。”
2019年2月21日,KHL大陆冰球联赛中,昆仑鸿星万科龙队6-3大胜海军上将队,英如镝门前射门打进了KHL个人首球,这也是中国本土球员在KHL联赛打进的第一粒进球。
赛后,走出赛场的英如镝被北京热情的小冰迷们围住,纷纷上前合影、签名,这名年轻的本土冰球偶像在家乡创造了球队的历史。对于这些正在练习冰球的中国小朋友来说,“成为英如镝”就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目标和梦想。
“我更想把这粒进球当做一个开始,我希望这是我在顶级联赛的第一个进球,不是最后一个。”英如镝说。
对于已经拿到北京冬奥会入场券的中国男冰,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与其他队伍之间还有着很难去逾越的鸿沟。
而父亲英达也对儿子的2022有着清醒的展望和规划,“他在未来的提高拼命付出超人努力的同时,要注意不要受伤;最后我还希望到时候我们能有20个如镝。如果量化的话,他起码要比现在要翻一倍才行;如果他现在的水平能打5分,他得到10分(才可以到冬奥会的赛场上和人较量)。”
发表评论